浙江
作为绿茶大省,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中浙江有4项绿茶制作技艺入选,包括西湖龙井制作技艺(2008)、婺州举岩制作技艺(2008)、紫笋茶制作技艺(2011)、安吉白茶制作技艺(2011),以及2项民俗:庙会(赶茶场)(2008)、径山茶宴(2011)。
绿茶制作技艺(西湖龙井制作技艺)
“茶为国饮,杭为茶都”,提起茶就绕不开杭州,我们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“金名片”。
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西湖龙井产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制作技艺,即“抓、抖、搭(透)、拓(抹)、捺、推、扣、甩、磨、压”十大手法。
制成的西湖龙井扁平光滑,色泽嫩绿,汤色明亮,嫩栗香或豆花香明显,滋味鲜醇爽口,以“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四绝著称,有“绿茶皇后”之美誉。
绿茶制作技艺(婺州举岩制作技艺)
婺州举岩制茶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一带,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产地奇峰突兀,怪石嶙峋,有一巨岩耸立,犹如仙人所举,因此而得名。
炒制1千克婺州举岩约需要3-4万个芽叶。其制作技艺有摊青、青锅、揉捻、二锅、做坯整形、烘焙、精选储存等工序。炒制特点是以炒为主,炒焙结合。
婺州举岩茶品细紧略扁,微带茸毫,色泽银翠交辉,香味持久,汤色嫩绿明亮,叶底嫩绿匀整,入口则鲜醇甘美,清新宜人。
绿茶制作技艺(紫笋茶制作技艺)
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的紫笋茶,鲜茶芽叶微紫,嫩叶背卷似笋壳,是上品贡茶中的“老前辈”。早唐代茶圣陆羽《茶经》中“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牙者次”就有提到紫笋状的茶叶品质上佳。
绿茶制作技艺(紫笋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浙江省长兴县,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紫笋茶的制作工艺需经过摊青、杀青、回凉、初烘、复烘等14道工序,成品茶芽色带紫,芽形如笋。茶叶舒展后,呈兰花状,尝之齿颊甘香。
绿茶制作技艺(安吉白茶制作技艺)
绿茶制作技艺(安吉白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浙江省安吉县,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制作安吉白茶,其工艺可分为采摘、摊放、杀青理条、初烘、摊凉、复烘、收灰干燥7道工序。安吉白茶叶片极薄,对温度、湿度、手法等要求极高,否则易产生焦叶、红梗。
制成的安吉白茶形似凤羽,以白、活、香、鲜、清为特色,鲜叶、干茶均叶白脉绿,颜色鲜活。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3-4倍,茶叶汤色清澈透亮,鲜味足,香气持久。
庙会(赶茶场)
庙会(赶茶场)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玉山一带,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赶茶场是为纪念晋代“茶神”许逊而举办的活动,后形成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庙会——“春社”和“秋社”。
赶茶场包含茶神祭典仪式、民间艺术表演及传统社交活动等。其中,茶神祭典仪式意在保佑茶叶年年丰收、平安吉祥。“春社”和“秋社”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举行,“春社”祭茶神,“秋社”谢茶神。
径山茶宴
径山茶宴主要流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,是一种大堂茶会,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。其发源于唐,兴盛于宋,融入僧堂生活和禅院清规,并流传至日本,成为日本茶道之源。
径山茶宴的仪式程序有张茶榜、击茶鼓、恭请入堂、上香礼佛、煎汤点茶、行盏分茶、说偈吃茶、谢茶退堂等,期间用“看话禅”的形式问答交谈,机锋偈语,慧光灵现。以茶参禅问道,成为径山茶宴的精髓与核心。
江西
江西自古就是产茶大省,在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项目中共有3项入选,包括婺源绿茶制作技艺(2014),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(2014),还有宁红茶制作技艺(2021)。
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
绿茶制作技艺(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江西省全南县客家人居住的区域,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中使用的基本原料包括鲜茶叶、糯米、芝麻、黄豆、花生、盐及各类青草药等。制作时,将材料置于擂钵内,用擂杵舂捣、旋转磨成茶泥,再将茶泥放在擂钵大盆里,用开水冲泡,倒入少许高山茶油,用擂杵搅拌。
制成的擂茶甘润芳香、清爽可口,既有茶叶的甜味,芝麻、花生、豆子的清香,也有生姜的辣味,口感极为丰富。
婺源绿茶制作技艺
绿茶制作技艺(婺源绿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江西省婺源县,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的特征为:小锅杀青,小桶揉捻,干燥低温长烚。技艺流程分为采摘、摊片、杀青、揉捻(解块)、做形(初干)、烘干(做香)。揉捻分为冷揉和热揉,冷揉在杀青叶经摊凉后进行,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。
制成的婺源绿茶色泽润绿,外形紧细圆直,汤色清澈,滋味鲜爽,被赞为“头泡香、二泡浓、三泡味未减、四泡味亦醇”。
宁红茶制作技艺
红茶制作技艺(宁红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江西省修水县,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宁红茶制作技艺分为毛茶、毛火(熟做)、筛制、拣剔、补火、官堆、装箱。其制作优势是生产安全,制成的茶叶能较好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。
制成的宁红茶条索紧结匀整,锋苗挺拔,色泽黝黑油润,汤色浓艳透明,滋味鲜浓甜爽。除了散条形茶外,宁红茶还会制成一种捆扎茶——龙须茶,因其叶条似须而得名。
湖南
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项目中,湖南省有3项入选,分别是1项黄茶制作技艺: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(2021),以及2项黑茶制作技艺:千两茶制作技艺(2008)、茯砖茶制作技艺(2008)
黄茶制作技艺(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)
黄茶制作技艺(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,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分采摘、摊晾、杀青、摊凉、初烘、初包、复烘、复包、足火、精选十道工序,制茶历时约4天。初包即初包闷黄,使用牛皮纸将初烘叶包好,每包约1.5千克,置于无味的木箱内,放置40-48小时进行闷黄。
制成的君山银针茶外形芽壮多毫,带有淡黄色茸毫,有“金镶玉”之誉。冲泡后,香气清鲜,汤色浅黄,滋味甜爽,叶底明亮。
黑茶制作技艺(千两茶制作技艺)
黑茶制作技艺(千两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湖南省安化县,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清代茶商将千两茶捆踩成圆柱状,每只定为1000两,故得名。
千两茶制作技艺中以楠竹编织成篓,用棕叶铺篓,历经鲜叶杀青、揉捻、渥堆、松柴明火干燥、筛分、拼配、称重、蒸熟、装篓、採制、自然凉晒干燥等23道工序,总工时近一年。
制成的千两茶造型独特,汤色金黄如桐油,口感厚重,香气以松香为主,是中国茶中少有的一次性成形的单体重量较大的茶产品。
黑茶制作技艺(茯砖茶制作技艺)
黑茶制作技艺(茯砖茶制作技艺)主要流布于湖南省益阳市,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茯砖茶制作技艺较为复杂:先经毛茶采制、杀青、初揉、渥堆、复揉、干燥加工成黑毛茶,后经破碎、筛分、祛砂祛杂、除尘,拼配成清茶,再经炒茶、渥堆发酵、加茶汁、称重、汽蒸、散汽、关梆子等30多道工序制成。“发花”是茯砖茶制作技艺中特有的工序,可以使砖内产生名为“冠突散囊菌”的“金花”。
制成的茯砖茶,汤色橙黄明亮,香气纯正,滋味醇和,其中的茯茶素A和茯茶素B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。
来源: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